晚上臨睡前,接到大兒子的電話:“媽媽,我有一事想不清楚:為什么我弟弟作業寫全對大家都夸獎他?我當年上幼兒園的時候比他更厲害呢,西安賽區快心算第一名??!我就是不服氣!他那點成績也值得夸獎嗎?”我猜,他大概是委屈了,以一個十歲男孩的知識積累大抵是解決不了這一類問題的。所以這個時候提出來,我很欣慰,決定跟他探討一番,但不是現在。等他平復了情緒,我便告訴他:“今天太晚了,先不想這個事情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明天下午放學后我們視頻討論,剛好這個時間段我也考慮一下,你也想一想?!?/span>
作為父母,關于養育孩子的理論知識,我們一直在學習的路上,從未放松,不敢懈怠,唯恐一步錯步步錯。但在執行過程中因為多種原因總是大打折扣,收效甚微。一想到兩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,心里難免愧疚。所以遇到問題總是“好言相勸”,實在不行也僅限于“大聲呵斥”,絕不會“大打出手”。
撂了電話,我不禁長吸一口氣,養育孩子可不比上班輕松??!就事論事,這個問題從側面反映出來幾個方面的小問題,我需要一一給他解釋清楚。雖然不能與“專家”媲美,至少讓孩子心里坦然接受并且消除顧慮,這是我最想得到的效果。
首先,孩子做對一件小事該不該夸?誠然,答案是肯定的。但是,怎么夸?我之前看過類似的報道,學校老師也經常分享一些這方面的知識??浜⒆硬荒軉渭兊恼f“你真棒”、“你好厲害”“你最優秀”等等這類簡單的語言。應該針對他做對或者做好的一件事來肯定他,比如“你的口算題在你認真的計算下結果全對,認真的孩子好讓人喜歡啊”“你玩夠了把玩具能放回架子上,讓玩具也回家,你好有愛啊”、“你可以在摔倒的時候自己爬起來,真的好堅強……”這樣的描述不僅讓孩子得到肯定,而且明確了自己做好哪些事情而被肯定,更重要的是,孩子可以感覺到父母在用心肯定和表揚,關注到細節了,不是敷衍不是應付。時間久了,孩子會越來越懂事,父母也越來越順心。當然這種肯定的語言,在孩子越小的時候使用效果越好。對于大孩子父母就應當再多一些耐心,一件事情總要掰開了,揉碎了,把每一個細節都要說清楚。孩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父母,遠比我們想象的敏感,我們對待孩子更應該用心。
其次是曾經和現在的關系。我所能給孩子解釋的僅僅是一層皮毛,只希望他可以放下曾經,于是我拿自己做反面教材給他舉例。我小時候學習也是不用父母操心的,獎狀拿到手軟,是村里人都說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可是高中三年,由于我自身原因,高考失利,被別人當成笑話。以至于我現在沒有幾個同學的聯系方式,心里很抵觸和大學之前的同學聯系。我這種心理是不對的,但是當時沒有人給我講,我一味的鉆牛角尖,結果把自己弄丟了?,F實中的我自卑、敏感、孤僻、輕易不敢博,這些都是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“后遺癥”。直到后來,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。在自己迷惘或者困惑的時候,在自己憤懣或者委屈的時候,在自己得到或者失去的時候,在很多很多的時候,我慢慢的感悟,曾經也只是曾經,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。山有山的高度,水有水的深度,風有風的自由,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個性,人生總是充滿各種機遇和挑戰,最重要的是當下我們該怎么做。曾經的榮耀屬于曾經的自己,當下我們更應當把握時機,從零開始,為未來的自己創造“曾經更榮耀的自己”。
最后我想說的是,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天使,是上天派來“拯救”我們的。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意義,他們也需要探索。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時間,讓他們恣意成長,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。當下,我們做父母還是要做好“輔助”,當好監護人,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孩子成長。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是一個“配角”,是頂重要的“配角”。我的個人見解也并不一定對,所以我會更加努力,虛心求教。爭取做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。